close

AP937103140651    

■Tingmango

 

在籃球越來越風行的現代,各個位置都是人才濟濟,更不用說是受到喬丹(Michael Jordan)影響最深、球場上最出風頭、最可以被教練接受自幹的得分後衛這個位置了。但,畢竟「單打王」不是每個人都當得了的,因此為了要出人頭地,每個得分後衛都要會一些不同的東西……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你一看名字就大概知道這是個什麼樣子的東西,比如說苦瓜,一聽名字就知道是什麼味道;比如說土撥鼠,一聽就知道不會是在天空飛的動物;比如說太極拳,一聽就會想起某位用它來作饅頭和守足球球門的女施主。

以上例子都是我們在一聽到這個名稱時,就會立刻在腦中產生的某種聯想,而這也是應該的,因為世界上大部份的事物都是因此而命名的,就好像得分後衛就必須得分一樣,因為「得分」這兩個字都已經寫在那了,如果一個得分後衛不得分的話,就好像有人告訴你無尾熊的尾巴很長很長,或是袋鼠身上沒有袋子一樣,是很離譜的一件事。

然而,這個世界如果有一個定律的話,那麼這個定律就是「這個世界在不斷改變」,也就是美國人口中常說的:「唯有變化恆久不變(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就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得分後衛,也已經像進化論所昭示的一樣,演化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分類。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筆者個人認為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來討論,而首先可以想到的原因,就是「因為資訊爆炸,所以每一種文化產物都要更專精、更細分化」。呃,有點太學術?那白話一點好了,就是「因為有太多遊戲角色,所以為了區分,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不同的職業和技能」。

在籃球越來越風行的現代,各個位置都是人才濟濟,更不用說是受到喬丹影響最深、球場上最出風頭、最可以被教練接受自幹的得分後衛這個位置了。但,畢竟「單打王」不是每個人都當得了的,因此為了要出人頭地,每個得分後衛都要會一些不同的東西。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季拿下總冠軍的小牛隊得分後衛史蒂文森(DeShawn Stevenson)。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他曾經也是高中生跳跳人得分後衛?然而進了NBA後,始終沒有鍛鍊出和他天賦相符的單打能力,反倒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個還不錯的防守悍將,這季到了小牛隊後打法更是以三分冷箭和防守為主,雖然有點顛覆傳統,但卻剛好補上了小牛隊最弱的防守型後衛一環。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史蒂文森一樣練出不錯的三分球和防守能力,有些人只能練出防守能力,有些人只能練出三分球,也有些人練出了不同的專長,也因此可以將這些得分後衛分成幾個類型,像是「瘋狂型」、「防守型」、「射手型」以及「控球型」。

AP110612056405  

分類

先說瘋狂型吧。這類型的得分後衛和一般認為的那種擁有超強的單打能力、每晚都能貢獻20來分的得分後衛有段差距。他們可以今晚只拿5分,但隔天馬上「天神附體」狂砍50分。換個方式來說,就是那種可以這週一支安打都敲不出來,但當你放棄他時突然給你來個三響炮的棒球打者。這類型的得分後衛對於對手來說是個惡夢,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去防他,當他沒手感時你給他再大空檔也是不進,但當手感來時,管你是幾個人貼上來照樣空心無誤。這類型得分後衛在當今NBA中最有代表性者,包括金塊隊J.R.史密斯(J.R. Smith)和老鷹隊克勞佛(Jamal Crawford)。

至於防守型得分後衛,就如同其名,上場沒有任何目的,就是鎖死對方的球員(通常也是對手後場得分大將)。防守型得分後衛除了防守之外,其他基本上不要對他有太大期待,在場上多拿到一分就賺到一分。像今年季後賽,簡直就可以說是防守型得分後衛的閱兵典禮,從雷霆隊塞佛洛沙(Thabo Sefolosha)到小牛隊的史蒂文森、灰熊隊T.艾倫(Tony Allen)、還有公牛隊波根斯(Keith Bogans),都是代表人物。

射手型得分後衛則是以跑位和投籃為主要打法,也算是很有歷史的一種得分後衛類型。他們通常防守不太好,傳球也普普通通,在場上唯一的理由就是用外線把留給他們縫隙的對手射到哭著回家。過去NBA歷史上的冠軍隊也不乏這類型的得分後衛,像是打過火箭和馬刺隊的艾里(Mario Elie)、生涯後期在爵士隊的何納塞克(Jeff Hornacek),都是著名的射手型得分後衛。現在NBA這種偏向單功能性的射手型得分後衛比較少了,因為體能不好的傢伙幾乎沒什麼生存機會,不過也還是有一些異類,像是魔術隊的瑞迪克(J.J. Redick)和曾拿下三分球王的卡波諾(Jason Kapono)。

最後的控球型得分後衛則是很有意思的一類,他們的崛起稍後再詳談。他們的特色就是能夠在球隊缺乏組織穩定戰局時,接替控球後衛的職責。在聯盟控球後衛的進攻和黏球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出現一個互補的控球型得分後衛,也是蠻有意思的一種變化。七六人隊的伊古達拉(Andre Iguodala)、雷霆隊的哈登(James Harden)以及這季效力巫師隊時的韓瑞克(Kirk Hinrich),都是控球能力可以和先發控球相比的得分後衛。

從上述幾個類型可以看得出來,NBA的得分後衛正在往「細分化」和「功能化」的方向前進,從前我們期待那種攻守一體、中遠距離跳投和背身單打兼具的超級人間兇器,恐怕是越來越少見了。至少,在新一輩的得分後衛中看不到這樣的人才。

要解釋這樣的現象其實有很多種見解,然而我個人認為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籃球的傳統以及一些固有的觀念正在被打破中,這也就是我接下來要重點討論的部份。

AP091207118349  

改變

從80年代就開始看球的朋友肯定會記得當時的情況,各隊靈魂人物大部份不是中鋒就是得分後衛,再不然就是一個和得分後衛得分能力差不多的小前鋒。大前鋒基本上是進攻的第三或是第四選擇,而控球後衛更是被要求不黏球、不過份進攻,只要有可靠的外線和防守,以及不錯的傳導能力就好。

然而這種情況終於還是被改變了。

自從艾佛森(Allen Iverson)開始,越來越多身高不足以打得分後衛,但進攻能力又特別突出的小型後衛進了聯盟,像是法蘭西斯(Steve Francis)、馬布瑞(Stephon Marbury),他們的天賦和進攻能力好到足以說服球隊以他們為核心來打造一支季後賽勁旅,然而身高不足卻使得這些後衛必須扛起控球後衛的位置,不然就基本無法上場了。想像一下球隊同時擺上兩個巴瑞亞(J.J. Barea)打先發後衛會是什?樣子?光用想的,就覺得後場防守會爛到爆炸吧!。

不過把這些人擺到控球位置後,又會發生一個問題,就是球權分配不均。他們本來就愛自己打了,如果把控球職責丟給他們,那就有點像讓一隻餓狗含著骨頭一樣,哪有不大啃特啃的道理?於是也間接就會產生球隊內部不和諧,像是艾佛森和史泰克豪斯(Jerry Stackhouse)及休斯(Larry Hughes)鬧不和的事件。放這種控衛和另一名得分能力很強的得分後衛一起上場,基本上可算是一種惡搞吧。

所以說為了應付這種控球後衛的崛起,球隊必須去尋找一個可以和他們互補,又不會產生排斥效應的得分後衛來配合,這也就是為什麼與畢比(Mike Bibby)配合最好的是克里斯提(Doug Christie),與艾佛森配合最好的是史諾(Eric Snow),以及與亞瑞納斯(Gilbert Arenas)配合最好的是史蒂文森。反倒是這季有著好表現的韋斯布克(Russell Westbrook),和主打外線、但同時也需要持球才能進攻的隊友杜蘭特(Kevin Durant)配合起來會有點彆扭,甚至還有謠言說他們私底下還因此鬧不合。

AP494064702299  

催化

除了「得分型控球後衛」的崛起,其他位置上球員得分能力的加強,也是另一個改變得分後衛傳統的催化劑。

詹姆斯(LeBron James)、杜蘭特、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等能掌控全場、又能自己單打的前鋒球員的出現,就和艾佛森等小型後衛一樣,改變了這個運動的生態。

這是一個非常講究團隊的運動,但因為每次進攻只有一個人可以出手,而如果這個人剛好是隊上的前鋒球員的話,那麼這就意味著其他位置的球員需要做點別的事情來幫助球隊,不然整支球隊的進攻就會很難打。這畢竟不是棒球,雖然棒球防守也很講究團隊合作,但是在打擊上,要是你能一次排出九個普霍斯(Albert Pujols)上去打擊的話,那麼來個10連霸大概也不是什麼問題,但若要是你一次排出五個布萊恩(Kobe Bryant)或是五個韋德(Dwyane Wade)上場,會發生什?情況呢?大概上半場還沒打完就見血見警察了吧!

籃球是一個不斷在改變的運動,當控球後衛不再組織進攻而開始狂飆得分,當前鋒球員可以從內線打到三分線時,這代表得分後衛的角色也要開始改變才行。為了在這個聯盟求生存,為了幫助球隊的化學效應,有些人就必須得犧牲自己的進攻來專注在別的地方上。這個職業運動是很現實的,如果你不能幫助球隊贏球,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的打法來適應球隊,那麼很抱歉,這份工作球隊自然會交給其他人來做。

這不是說得分後衛的靈魂被改變了,只能說,在其他位置上出現了更多更有天賦的球員,導致得分後衛需要改變自己打法來求得生存。

當然,事實上也不是只有得分後衛需要這樣改變自己而已。中鋒球員現在對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他們在進攻的順位卻是越來越低;還有許多身高不夠的前鋒球員為了順應球隊的小球風格,硬是被要求去增加籃板能力和防守大個子的技巧,或是許多身高不夠的球員被拉去硬打控球後衛,被要求增加傳球視野和技巧。

當你的天賦不足以讓球隊以你為中心時,只好你自己去配合球隊的要求。

這就是職業運動的殘酷,但這同時也是它迷人之處。若不是這一個世紀以來出現太多改變籃球傳統概念打法的球員,我們也看不到這些角色球員的轉變和球隊整體風格的多元化。最基本的準則是,每個人都想要在這個聯盟生存下來,教練想、總管想、老闆想、球員更想,為了求生存,本來就是會出現需要改變自己的契機,只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住。

所以下次當我們在嘲笑史蒂文森身為一個高中跳級生得分後衛,竟然落到必須靠著三分球定點投射和死命防守犧牲打才能搏得上場時間的同時,不妨想想,這些轉變需要多少心血和努力才能達成?而在每一個史蒂文森的身後,又有多少個泰菲爾(Sebastian Telfair)、邁爾斯(Darius Miles)、懷特(Rodney White)、K.布朗(Kedrick Brown)和班克斯(Marcus Banks)陸續消失在聯盟名單之中?


(原文刊載於XXL美國職籃聯盟雜誌195期)

XXL 195封面  

 看完好文,也歡迎來【XXL美國職籃聯盟雜誌官方粉絲專頁】一起討論交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XL美國職籃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